
人物介绍
刘玉敏
河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儿科急症专业委员会常委、河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新生儿专业委员会常委、河北省预防医学会出生缺陷防治委员会委员、河北省健康学会理事秘书、河北省遗传学会遗传咨询专业会委员、衡水市第四人民医院新生儿科主任。
从事临床工作30余年,擅长新生儿各种常见病、多发病、急危重症抢救及治疗,尤其在早产儿救治及营养管理、新生儿窒息复苏、呼吸机临床应用等诸多方面有较深造诣。
本报记者 刘国磊
学科建设是医院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内在动力、打造医院优质品牌的重要手段、实现医院发展规划的重要支撑、提升医院核心竞争力的重大举措。
在瞄准“三甲”综合医院目标大步迈进的战略机遇期,衡水市第四人民医院领导班子高起点确立学科建设方向,全力完善学科建设条件,全方位打造学科建设平台,抓科研提升学科建设品质,重人才确保学科发展后劲,使医院学科建设步入“快车道”,促进了医院整体技术水平的大幅提高。
今年以来,新生儿科不断优化和拓展学科功能,在刘玉敏主任带领下,大家拧成一股绳,乘势而上、再接再厉,通过与兄弟科室协作,连续救治了多名早产儿、危重儿和超低体重儿。近日,记者采访了刘玉敏主任,通过访谈对该科在新生儿科疾病诊治与安全保障方面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记者:在新生儿科,哪一类患者比较多呢?刘玉敏:新生儿科的早产儿占50%以上。婴儿出生前由母体满足宝宝的一切需要,提供宝宝的营养物质和氧,生下来后宝宝要通过自己的呼吸获得氧气,如果出生后60秒内不能自主呼吸,就要及时进行人工呼吸。出生时第一个60秒钟内处理不好,新生儿就会发生窒息,导致各种缺氧缺血性器官系统损伤,严重者可危及生命或导致神经系统后遗症。因此,新生儿科的医生责任重大,切不可有丝毫的怠慢。
这些早早离开母亲子宫的、尚未成熟的孩子,本身就寄托了家人的无限期望。这些孩子降生后,有的皮肤薄如蝉翼、血管纤细如发,脏器发育不全。新生儿科医护人员需要模拟母体的功能,在每一个细节上精心照料,才能帮助这些早产儿克服一个又一个劫难,跨过一个又一个生命的坎儿。
记者:新生儿刚刚离开母体,又因为患病而转入新生儿科实行封闭式管理,面对家长的焦虑和无助,你们是如何维持和谐的医患关系呢?
刘玉敏:古人有句话,叫君子慎独。虽然家长看不到孩子,但是我们坚持“医者父母心,一切为了孩子”。
新生儿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当出现问题而需要作进一步的观察和护理时,作为家长又不能时刻陪伴在孩子身边,那种焦虑和痛苦的心情我们感同身受;但我们更明确自己的责任,不仅要全力呵护和治疗患儿,让孩子尽早脱离险境,还要安抚家长,取得家长的信任,每天都会定时与患儿家长沟通,让他们能够及时掌握孩子的治疗情况,给予家长相关的心理护理和心理支持,建立和维持和谐的医患关系,这也是我们所一贯倡导的服务理念的重要内涵。
记者:可以对你们的每一次救治用“走钢丝”来形容吗?
刘玉敏:每一次救治,都是一场生命的接力。我们唯有在专业里融入万分的爱心、细心、耐心和责任心,才能更好地把握住“火候”,抢回一条高质量的生命。所以既要敏锐察觉患儿的所有细微变化,又要衡量治疗利弊,果断抉择。
如今,我们与很多家长都保持着长期联系,这种联系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医患关系,更胜似亲情。通过定期随访,我们关注孩子成长发育,及时筛查健康隐患;同时,通过有效沟通来积累我们的治疗经验,让我们的诊疗更顺畅、高效和精准。
记者:对于新生儿科未来的发展和定位,您是如何规划的?
刘玉敏:大趋势下,新生儿出生率呈断崖式下降,但早产儿出生率并没有下降,仍保持8%-10%的百分占比。随着社会压力增大、环境因素变化等,这个百分比很可能还会增加,对早产儿的救治仍然是新生儿科工作的重点。未来,我们将全面瞄准前沿技术,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努力把科室打造成为新生儿科行业的精品科室。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初我们位于西区二楼的新生儿门诊正式开诊。门诊可以接收42天以内的小宝宝,主要能够满足三大类就医需求:外院出生的新生儿各种疾病的日常诊治、院内新生儿随访、高危新生儿出院后的定期随诊。它的开设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区域医疗的体系构成。
我相信,随着衡水四院的发展,我们新生儿科会越来越好。
记者:谢谢您接受采访。
记者感言:
“当你工作时,你是一管笛,从中吹出时光的微语,变成音乐。”在新生儿科采访,处处让人有这样的感受:工作是眼能看见的爱。
“希望每一个从这里回家的孩子,能平平安安长大!”衡水四院新生儿科用娴熟的医疗技术和真挚的爱心,把理念内化为自觉行动,从而赢得了人们由衷的敬意。刘玉敏作为学科带头人,不仅躬身力行,更是带出了一个高效团结的团队,为全市医疗学科建设贡献了力量。